跳到主要內容

第二期:《交匯》Intersections

第二期:《交匯》Intersections

第二期主題是演藝學科內外的「交匯」,探討實踐者及學者如何在各自的實踐、教學及研究中探索和試驗各種交匯的構思及框架。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把「交匯」(intersection[s])一詞定義為「兩項事物聚集並互相影響的一點」,並且進一步解釋,如兩項事物交匯,則兩者通常因具備某些相同部分或特點等,因而有所連結並互相影響。至於「交匯性」(intersectionality)一詞則是由金伯利‧克倫肖教授(Professor Kimberlé Crenshaw)於1989年提出,用於形容種族、階層、性別及其他個別特性如何與另一特性交匯重疊。香港過去一直是中西薈萃之地,多樣文化在交錯聚集的同時亦互動重疊,香港正好為這類接觸提供範例。然而,這類接觸的邊界何在?這類接觸的空間如何出現?演藝學科又如何利用這類空間?

演藝實踐交匯的歷史由來已久,不論是在實踐以內還是邊界周圍,藝術家已探索交匯作為介乎於兩者之間、同屬兩處的空間,由薩滿教的儀式表演、華格勒的整體藝術,以至當代的人機合體多媒體虛擬現實。這些探索及互相啟發的重點在表演藝術內外均帶來變化,同時提供了空間讓我們了解這些交匯如何匯聚及影響個人及團體。

 

「交匯」反映藝術家、學者、實踐研究者及教育者如何在這些聚集交錯的空間當中實現這類接觸。這一期肯定各人的經驗均與別不同,邀請大家投稿探討表演製作、教學及研究可如何檢視和闡釋表演藝術的內外交錯,推動跨越教學、學習、研究及實踐的發展。

 

這一期旨在對實踐、美學、歷史及理論提出更廣泛的表述,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了解近日跨越國家及學科界限的演藝發展。我們歡迎各界投稿回應「交匯」這個主題的思考、行動及書寫,反思實踐、研究、演藝教育、戲劇構作實踐、跨學科、跨文化及多元交匯的方法,以及表演藝術的通訊數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