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少年音樂課程至音樂學士(榮譽)學位,廖國敏在香港演藝學院度過的十年歲月,是其音樂事業歷程上重要的一章,塑造他成為國際音樂舞台上備受矚目的年青指揮家和鋼琴家。
廖國敏由巴黎抵港只逗留兩天,隨即就要出發到南韓釜山演出。環球巡演的行程緊湊,一年超過三百天在不同國家表演,但這位在國際音樂界備受矚目的華人指揮新星還是百忙中抽空返港接受母校演藝學院訪問。問他為何當初報考演藝學院,他直截了當答:「It is a great school. It has great teachers.( 這是傑出的學府,有優良的師資。)」
國敏生於澳門,是費城樂團首位華人助理指揮及該樂團的亞洲演出藝術顧問及指揮,亦是澳門室內樂協會的創辦人和主席,2014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年紀輕輕已曾與鹿特丹愛樂、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美國底特律交響樂團和香港管弦樂團等國際著名樂團合作。
他憶起四歲時看的一場交響樂演奏會,促使他立志成為指揮家。「甫進演奏廳,看見樂團成員已坐在台上準備,然後指揮家徐徐步出,舉起手上的『筷子』,整個樂團就跟著他演奏,這種感覺很神奇。」後來他開始習琴,並於一場澳門音樂比賽勝出,獲獎學金到香港演藝學院的青少年音樂課程修讀鋼琴,自此他每逢週六清晨都會拿著琴譜來到香港上課。
「我還記得第一次站在天橋上遠眺演藝學院時的興奮心情,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但開學不久便察覺自己的不足。「大部分同學自小已接受了聆聽訓練,他們也相當熟悉樂理。這些方面我跟他們的程度差很遠。」其後為了報讀演藝學院的全日制課程,於澳門唸中學的他亦須應考香港會考。他形容那段日子非常艱苦:「同學練琴四小時,我就練八小時。時間最長的一次,是由清晨六時一直至凌晨,回家後還要溫習會考課程。」
國敏下的苦功最終帶來成果,他以一級榮譽的佳績畢業。談及他至今的成就,國敏歸功於恩師、鍵盤樂系主任郭嘉特教授的栽培。「郭老師教曉我如何奏出圓渾悅耳的聲音,他經常引導我,與我一起探索。這對我的指揮工作有很大啟示,讓我得以在樂團找出不同樂聲之間 的和諧音調。」國敏亦十分認同學校推行全面教育的方針,深信音樂家應發展多元興趣,因此他在學期間積極嘗試不同樂器,與友伴切蹉,並笑說經常自薦為同學的音樂表演伴奏。
如今國敏已成為一位「拿筷子的人」,傳遞樂曲當中的訊息。他以神父講道作比喻:「神父講解聖經的內容,不會改動當中的字句。我們指揮家亦一樣,須忠於作曲家,把樂譜的訊息詮釋給觀眾。我們都是傳遞訊息的人。」然而,要完全掌握樂曲的含意,需要深厚的音樂造詣。「指揮家須要理解樂譜、與曲目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所有樂器,這樣才可帶領過百位音樂家完成演奏。就如一位導演要熟悉劇本裡每一句對白的含意;而樂譜就是我的劇本。我希望能夠啟發每一位與我共事的音樂家,一起精準地演繹樂曲的神髓。」
除了演出,他亦熱衷於音樂教育,積極栽培新一代的音樂家。「我的音樂路是『誤打誤撞』出來的。我希望能夠把我的經驗傳給新一代,給他們一點鼓勵,令他們的路順利一點。」為了勉勵演藝學院的師弟妹,他在2017年返回母校,為演藝交響樂團音樂會指揮,深受同學啟發:「他們的眼神充滿好奇心,求知若渴,希望改善演奏技巧。我認為這項特質很重要。修讀音樂的路很漫長,少不免遇到挫折,或許會感到迷失。然而,這段迷茫時期是很重要的,讓你了解和裝備自己,以成為更好的音樂家、更好的人。」
(原文於《演藝通訊》2019年6月號刊登, 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