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動」人心 發揮藝術力量

賽馬會「觸動」舞蹈計劃

2023年4月21日
「觸動」人心 發揮藝術力量

「柏金遜症患者,他們之間會互稱為柏友,一般人會視他們為病人,在我們眼中他們是純粹的舞者,並非來接受治療, 而是開開心心上一小時舞蹈課。」演藝學院去年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觸動」舞蹈計劃,於不同藝術場地為柏金遜症患者和公眾帶來創意舞蹈體驗。項目總監劉天明、項目經理阮詩敏、助理項目經理陳頌玥表示,計劃是一次藝術、社福、醫療範疇的跨界別合作,「 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 期 望透過藝術形式將社區變成一個具啟發性的場所,將參加者重新帶回社區。」

 

賽馬會「觸動」舞蹈計劃源於意大利,2013年巴薩諾德爾格拉帕市政府及其當代表演藝術中心推出「Dance Well」舞蹈計劃,由藝術家帶領柏金遜患者離開醫療室,走到藝術空間探索身體動作,啟發創意和美學感,重新定義對身體形象的看法。其時還未擔任舞蹈學院院長的陳頌瑛教授,深深被參與計劃的舞者打動。兩年前,她邀請資深藝術工作者劉天明籌劃項目,希望將計劃帶入演藝學院,並賦予雙重意義。在表演藝術界擁有多重身分的劉天明,曾擔任本地舞團的藝術行政工作,近十多年來專注藝術教學,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前校長,同時是著名瑜伽老師和民族舞導師。「以往舞蹈學院大部分畢業生會從事藝術創作及在舞蹈學校教學,其實舞蹈藝術家可以有更多社區面向;其次是探索一種新教學法,主修舞蹈的同學除了編、創外,可以有更大的創作空間,我們借助國際經驗,讓學生有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擴闊視野。」

 

    
以表演藝術貢獻社區


計劃於去年四月展開,首階段是藝術家導師培訓,阮詩敏說:「我們意想不到公開招募不到一星期已收到二百個申請,可見本地藝術家想更深入地了解這藝術實踐的方法。」三十五位跨年代的導師涵蓋芭蕾舞、中國舞、現代舞、街舞等不同舞蹈類型,還有部分來自戲劇和文化界,當中超過六成是演藝學院畢業生。阮詩敏本身是演藝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的校友,她指演藝學院過往較着重技術培訓,近年嘗試尋求更多面向,「藝術家除了追求純粹的藝術成就,是否有更多可能﹖是否可以透過藝術推動社區發展及提升生活質素﹖教學藝術家正扮演這種角色。」

參與計劃的教學藝術家需先接受六十小時培訓,去年疫情嚴峻,導師們只能上網課,由理論開始,探討律動對改善柏金遜症的成效,過程中大家各有不同意見和疑問,直至開展第一堂實習課,導師們面對真實的柏友,心態上出現很大轉變。

 

    
其中兩位舞蹈藝術家導師盧敬燊和何靜茹,同是演藝舞蹈學院的畢業生。盧敬燊慶幸能夠成為「觸動」的一分子,從中體會意象體現對社區健康發展的重要,也更深入了解柏金遜症的科學資料。「舞蹈課結合了舞蹈藝術家們天馬行空的創意,為柏友安排不同的感官刺激體驗,令他們身體機能和心靈同時得到照顧。」

 

何靜茹指以往教學多強調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者,通過計劃讓她重新找到教學上的平衡,思考如何透過舞蹈動作啟發柏友的思維,以創意方法回應他們自身的特定症狀和需要。「參加者於第一堂舞蹈課後分享意見,我心裏有很強烈的感受:首先,在病痛面前人人平等;第二,『觸動』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 將舞蹈帶給我的快樂分享予他人,而快樂亦應該是平等的。」

 

舞動帶來奇蹟


在計劃中擔任前線工作的陳頌玥,亦是舞蹈學院校友,畢業後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工作,「今次計劃比起一般社區藝術活動更『貼地』,接觸層面更廣,令我開闊了眼界。」她直言以往沒有想過跳舞對柏金遜症有即時的正面影響,直至親眼見證「奇蹟」,「有位行動不便的參加者來到學院,看她撐着拐杖一步步緩慢地行,花了十分鐘才過到馬路,但神奇地,她在堂上跟隨音樂擺動了十五分鐘後,行動暢順了很多,令我覺得這個創意體驗真的很有意義!」

 

「觸動」亦讓陳頌玥深深體會到舞蹈如何觸動心靈,「有一位伯伯脾氣較暴躁,每次跟太太來到舞蹈課都會因各種原因吵架,但二人的情緒總會在課堂開始後逐漸穩定。見證跳舞如何舒緩情緒,改變內心世界,讓我重新定義自己對舞蹈的看法。」

 

連結被隔離的一群


「觸動」舞蹈課於去年十月正式啟動,至今參加者超過二百人,成績理想,目標卻遠不止於此。阮詩敏引述非正式統計,估計香港目前有一萬二千名柏金遜症患者,當中約二千人是香港復康會及香港柏金遜症會的會員,換言之尚有約一萬名患者散落在社區,「他們都是被隔離的一群,參加舞蹈課可以認識新朋友,建立社交網絡,從而消弭病症帶來的孤立感。」有參加者反映,在堂上可暫時放低患者身分,不用承受旁人的批判目光,享受毋須被特別照顧的感覺。舞蹈可以擺脫語言束縛,用身體去溝通,行動不便的朋友也可坐在椅子上互動,參加者感受藝術的力量,通過藝術產生共鳴。

 

劉天明曾照顧過重病患者,對病患的身心狀態有深層體會,雖然計劃在現階段未有具體數據,但顯而易見的是參加者於精神層面上的正面轉變,「我們看到的都是開心喜悅的狀態,柏金遜症的成因之一是腦部缺少多巴胺,多巴胺是快樂激素,如果可以在生活中為他們製造更多快樂激素,即使不能改變身體狀況,也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正面影響。」舞蹈學院聯同多位舞蹈、教育、科研、醫療等界別的專家組成國際顧問委員會,將進一步研究計劃成果。


計劃帶來的轉變不限於導師和參加者,就連借出場地的畫廊、博物館、藝術機構,甚至左鄰右里都受到感染,劉天明說:「我們曾在大館上課,場地負責的同事看着看着,竟加入一起跳舞,完全投入在現場氣氛之中;最近我們在屯門生活書院上課,住在隔壁的婆婆過來問可否加入,大家可以隨時隨地融合,這就是社區藝術的力量。」

 

(原文於《演藝通訊》2023年4月號刊登,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