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彼德.布魯克博士<br>Peter BROOK

彼德.布魯克博士
Peter BROOK

2010 榮譽博士

彼德.布魯克博士<br>Peter BROOK

讚辭

彼德.布魯克是當代最重要的戲劇導演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均被認為是劇場藝術最具創意之作。他的實踐及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戲劇工作者:如何達至一個形式簡樸而又意義豐富的劇場?

布魯克於1925年生於倫敦,並於1943年在此執導他第一個作品。他此後在倫敦、巴黎及紐約導演了超過七十齣劇作。其中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導演的作品包括《愛的徒勞》(1946)、《一報還一報》(1950)、《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955)、《李爾王》(1962)、《馬拉/薩德》(1964)、《US》(1966)、《仲夏夜之夢》(1970)及《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978)。

他於1971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戲劇研究中心」,並於1974年以Bouffes du Nord劇場作為他的創作基地。在這裡,他導演了《雅典的泰門》、《The Ik》、《布非的烏波》、《雀鳥的會議》、《骨頭》、《櫻桃園》、《摩訶婆羅達》、《胡沙阿爾拔》、《暴風雨》、《那個人》、《誰在那兒》、《噢!好日子》、《我是一個現象》、《衣裳》、《哈姆雷特的悲劇》、《遠去》、《黑天之死》、《您的手在我的手裡》、《大宗教裁判》、《提爾諾.波卡》、《希茲威.班西死了》,《短打貝克特》、《愛是我的原罪》。這些作品大部份以法語及英語演出。

他導演的歌劇計有在倫敦科芬園上演的《波希米亞人》、《鮑里斯.戈杜諾夫》、《奧林匹斯十二主神》、《沙洛美》、《費加羅的婚禮》;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浮士德》、《奧涅金.葉甫蓋尼》;在Bouffes du Nord劇場上演的《卡門的悲劇》、《佩利亞斯的印象》、《魔笛》及在普羅旺斯艾克斯藝術節上演的《瑭璜》。

布魯克的自傳《時間的線》於1998年問世。他的其他著作包括《空的空間》(1968)(已翻譯成超過十五種語言)、《變換著的點》(1987)、《沒有秘密》(1993)、《呼喚(及忘記)莎士比亞》(2002)、《兩次靜默之間》(2006)、《信心的氣象》(2007)及《與格洛托夫斯基》(2009)。

他導演的電影包括《蒼蠅王》、《馬拉/ 薩德》、《李爾王》、《琴聲如訴》、《摩訶婆羅達》及《會議以非凡的男子》。

他的卓越成就為他贏得了歐洲不少顯赫的獎項,包括英國的榮譽勳位、大英帝國司令勳章、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位、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司令勳章及葡萄牙聖雅各福群劍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