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享受挑戰 與學院並肩前行

校長蔡敏志教授

2021年1月1日

新年伊始,香港演藝學院迎來創校以來首位女校長蔡敏志教授,接替去年底榮休的華道賢教授。80年代中期起於香港從事演藝工作的蔡教授,1992年加入演藝學院的舞台設計系,擔任客席講師,四年後轉為全職,並於2013年起出任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院長。蔡教授於2019年獲委任為副校長,繼而於今年1 月 1 日正式接任校長一職。

 

晃眼20多年,作為首個與演藝學院一同成長的校長,蔡教授早與校內外的合作夥伴培養出協作默契,因此履新後能旋即投入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連串課程檢討及改革工作。「我在學院工作多年,有很多機會從事不同的工作崗位,由學術到行政及管理,促使我不停思考、發展、創新。我希望能達到大家對我的期望,帶領學院繼續向前。」

 

在擔任副校長期間,蔡教授已帶領校內六所學院(戲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 進行學士及碩士課程檢討,以配合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機構定期覆審」,報告剛於去年年底呈報。「這一年多以來,我投放了很多時間在『定期覆審』方面,發現學院的課程有不少東西須要審視,而所有改革應由六所學院一起做,所以我分別與六位院長及各學院學術代表研究討論,認識每所學院的需要,再決定如何實行。」雖然每所學院專注研究一門藝術,看似獨立,但蔡教授冀望各學院多合作交流,發揮更大的協同力量。

 

六所學院在同一屋簷下,蔡教授經常強調「one voice(同一聲音)」:「最理想的模式是每所學院都擁有一定的學術自由度,並以此為基礎,推動更多學院間的交流和合作,不論是關於課程發展或管理、教與學交流、甚至是員工專業發展或學生活動,都希望能加強跨學院合作,學院間互相學習,分享成功例子,並檢視彼此不足之處,以潤增長。大家須要憑着共同的決心,堅守信念,以達到全學院一致的教育理念。」

 

近年學院將教學目標定為Internationalisation(國際化)、Innovation(創新)、Industry Engagement(連繫業界)、Interdisciplinarity(跨學科)及 Practice-as-Research(實踐研究)。將這目標套用在課堂改革上,蔡教授建議把每學期的課堂週數由14週改為12週,「課堂將採用4-2-4-2-4的週數模式,每學期的『Project Weeks(特別項目週)』將增至四星期,並不用作普通授課,而是讓不同學院根據其課程需要安排學生實習、研究、交流,或進行各種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基本原則是不作普通授課,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空間作自主學習或跨學科的創作活動,培育學生以破格的思維,開展實驗的創作及應用創新科技研究。」

 

「我們的學生有幸處於香港這獨特的中西文化交滙點,這片文化共融的土地讓他們可享有一個展現個人藝術風格的自由創作空間。有見及此,我正積極地籌組交流基金,以讓學生們擴闊國際視野。學生亦可透過學院的全球合作夥伴網絡,了解21世紀最先端的演藝教育實踐狀況。」

 

 

規劃未來

在去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演藝學院於表演藝術類別位列亞洲第一位、全球第七,蔡教授認為排名肯定了學院的努力,同時令學院的定位更清晰,有助規劃未來發展。「今次排名確立了學院的領導地位,我們要認清學院的長處、優勢和方向,為自己的專業感到自豪。」學院不但要調整心態,在策略方面亦要配合,繼續推出更創新、更具前瞻性的課程,同時加強宣傳和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實力,藉著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邁力前進 。

 

為了應付未來發展,學院正積極爭取興建學生宿舍,為本地和海外學生,以及客席藝術家提供住宿,「現時我們邀請海外的客席講師來港授課,往往受到住宿條件所限,逼不得已將教學交流濃縮為一至兩星期的密集式活動。他日若學院自設宿舍,海外講師可以逗留一段較長的時間,便能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學。」另一方面,學院計劃增加多項主修科目,預計需要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設施,蔡教授希望政府能盡快落實施政報告中提及的興建宿舍項目,讓管理團隊能為演藝學院制定相應的長遠發展計劃。

 

 

世上無難事

回顧過去擔任副校長之時,適逢社會事件,疫情嚴竣,學院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不斷湧現的突發事件,我們不能用常規方法解決,必須要變通,即時作出合適的決定,過程非常具挑戰性,每次都是寶貴的經驗。去年二月因應疫情而考慮應否停課,我們不能只考慮每星期的安排,而是計劃得更長遠,最後我們很快便決定轉為網上教學,當時很多老師,甚至學院的網上教學平台還未完全準備好,但現實是我們一定要變通,結果我們在短時間內重新編排上課時間,並做好各種應對工作。眾志成城,團結就是力量。」

 

蔡教授這種因時制宜的應變能力,源於她豐富多樣的學習和社會經驗,以及對表演藝術的熱情。「我小時候迷上芭蕾舞,很喜歡上台表演的感覺,到現在腦海中還深深印記着當時的興奮雀躍感。」蔡教授年少時是電視迷,她鍾情於黑白製作的粵語長片及荷里活經典影片,常趁父母不在家時偷偷追看電視節目至深夜,亦擅自跟傭人外出看粵劇。她年少時希望成為芭蕾舞者的夢想雖未能實現,但蔡教授從未離開表演藝術行列,中學時代喜歡戲劇、音樂、電視、電影和粵劇,有幾個暑假都跑到電視台做實習助理編導。「中學畢業後有很多入行機會,但我選擇了到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著名的戲劇系修讀導演,期間不斷學習舞台管理、燈光、音響等,由此發掘出對舞台設計的興趣,之後再報讀克羅伊登藝術與設計學院 (Croydo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舞台設計高級專業課程。」

 

 

有志者事竟成

畢業後,蔡教授選擇留在英國工作以獲取經驗。期間,她擔任一位著名歌劇及芭蕾舞設計師的助理設計師,負責繪畫場景及塑造模型。當時亦有很多擔任繪景師的工作機會,並參與小劇場設計。多方面的實戰經驗使她累積了廣闊的人脈,1980年代回港後她加入中英劇團,成為該團首位駐團設計師,其後於多個本地及海外機構擔任舞台及服裝設計師、繪景師、舞台燈光設計師;又曾在影視及廣告界任藝術總監、裝飾師、服裝設計師、形象總監、櫥窗設計師等。蔡教授豐富的成長歷程,人生閱歷及海外工作的實踐經驗,成就了如今具超卓國際視野和驚人魄力的她。

 

蔡教授加入演藝學院初期以教學為主,喜歡接觸學生,即使面對敏感議題,也願意親自與學生交流。「與學生溝通,不一定是我對你錯,所以我歷年擔任院長及副校長時已經開始與學生會接觸,希望擔當聆聽及諮詢者的角色。我希望讓學生知道,作為一所教育機構,學院有其考量及思量,儘管雙方的觀點與角度不同,我深信若以最誠懇的對話及兼收並蓄的態度,學校和學生們不但可以坦誠溝通,更可攜手構建共同的目標。」

 

快人快語、行事果斷的蔡教授,直言享受每一項挑戰帶來的樂趣,「就像校長這個崗位,有很多有趣的挑戰,工作上未必會事事順利,但一定有解決的方法。」多年來,她一直以「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為座右銘,聽來簡單,卻知易行難,如何拿捏得宜﹖蔡教授補充道:「處事不能顧慮太多,認為有須要做的事就正心誠意,盡力去做;面對挑戰,見招拆招,從中細味,尋找啟迪!至此,我深信機遇源於挑戰及不確定性,讓我們勇敢地迎接,作出最明智的對策吧!」

 

(原文於《演藝通訊》2021年1月號刊登, 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