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香港演艺学院迎来创校以来首位女校长蔡敏志教授,接替去年底荣休的华道贤教授。80年代中期起於香港从事演艺工作的蔡教授,1992年加入演艺学院的舞台设计系,担任客席讲师,四年后转为全职,并於2013年起出任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院长。蔡教授於2019年获委任为副校长,继而於今年1 月 1 日正式接任校长一职。
晃眼20多年,作为首个与演艺学院一同成长的校长,蔡教授早与校内外的合作伙伴培养出协作默契,因此履新后能旋即投入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连串课程检讨及改革工作。「我在学院工作多年,有很多机会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由学术到行政及管理,促使我不停思考、发展、创新。我希望能达到大家对我的期望,带领学院继续向前。」
在担任副校长期间,蔡教授已带领校内六所学院(戏曲、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音乐与舞台及制作艺术) 进行学士及硕士课程检讨,以配合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机构定期覆审」,报告刚於去年年底呈报。「这一年多以来,我投放了很多时间在『定期覆审』方面,发现学院的课程有不少东西须要审视,而所有改革应由六所学院一起做,所以我分别与六位院长及各学院学术代表研究讨论,认识每所学院的需要,再决定如何实行。」虽然每所学院专注研究一门艺术,看似独立,但蔡教授冀望各学院多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协同力量。
六所学院在同一屋檐下,蔡教授经常强调「one voice(同一声音)」:「最理想的模式是每所学院都拥有一定的学术自由度,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更多学院间的交流和合作,不论是关於课程发展或管理、教与学交流、甚至是员工专业发展或学生活动,都希望能加强跨学院合作,学院间互相学习,分享成功例子,并检视彼此不足之处,以润增长。大家须要凭着共同的决心,坚守信念,以达到全学院一致的教育理念。」
近年学院将教学目标定为Internationalisation(国际化)、Innovation(创新)、Industry Engagement(连系业界)、Interdisciplinarity(跨学科)及 Practice-as-Research(实践研究)。将这目标套用在课堂改革上,蔡教授建议把每学期的课堂周数由14周改为12周,「课堂将采用4-2-4-2-4的周数模式,每学期的『Project Weeks(特别项目周)』将增至四星期,并不用作普通授课,而是让不同学院根据其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实习、研究、交流,或进行各种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基本原则是不作普通授课,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作自主学习或跨学科的创作活动,培育学生以破格的思维,开展实验的创作及应用创新科技研究。」
「我们的学生有幸处於香港这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滙点,这片文化共融的土地让他们可享有一个展现个人艺术风格的自由创作空间。有见及此,我正积极地筹组交流基金,以让学生们扩阔国际视野。学生亦可透过学院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了解21世纪最先端的演艺教育实践状况。」
规划未来
在去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演艺学院於表演艺术类别位列亚洲第一位、全球第七,蔡教授认为排名肯定了学院的努力,同时令学院的定位更清晰,有助规划未来发展。「今次排名确立了学院的领导地位,我们要认清学院的长处、优势和方向,为自己的专业感到自豪。」学院不但要调整心态,在策略方面亦要配合,继续推出更创新、更具前瞻性的课程,同时加强宣传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实力,藉著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迈力前进 。
为了应付未来发展,学院正积极争取兴建学生宿舍,为本地和海外学生,以及客席艺术家提供住宿,「现时我们邀请海外的客席讲师来港授课,往往受到住宿条件所限,逼不得已将教学交流浓缩为一至两星期的密集式活动。他日若学院自设宿舍,海外讲师可以逗留一段较长的时间,便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另一方面,学院计划增加多项主修科目,预计需要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设施,蔡教授希望政府能尽快落实施政报告中提及的兴建宿舍项目,让管理团队能为演艺学院制定相应的长远发展计划。
世上无难事
回顾过去担任副校长之时,适逢社会事件,疫情严竣,学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不断涌现的突发事件,我们不能用常规方法解决,必须要变通,即时作出合适的决定,过程非常具挑战性,每次都是宝贵的经验。去年二月因应疫情而考虑应否停课,我们不能只考虑每星期的安排,而是计划得更长远,最后我们很快便决定转为网上教学,当时很多老师,甚至学院的网上教学平台还未完全准备好,但现实是我们一定要变通,结果我们在短时间内重新编排上课时间,并做好各种应对工作。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
蔡教授这种因时制宜的应变能力,源於她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社会经验,以及对表演艺术的热情。「我小时候迷上芭蕾舞,很喜欢上台表演的感觉,到现在脑海中还深深印记着当时的兴奋雀跃感。」蔡教授年少时是电视迷,她钟情於黑白制作的粤语长片及荷里活经典影片,常趁父母不在家时偷偷追看电视节目至深夜,亦擅自跟佣人外出看粤剧。她年少时希望成为芭蕾舞者的梦想虽未能实现,但蔡教授从未离开表演艺术行列,中学时代喜欢戏剧、音乐、电视、电影和粤剧,有几个暑假都跑到电视台做实习助理编导。「中学毕业后有很多入行机会,但我选择了到英国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著名的戏剧系修读导演,期间不断学习舞台管理、灯光、音响等,由此发掘出对舞台设计的兴趣,之后再报读克罗伊登艺术与设计学院 (Croydo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舞台设计高级专业课程。」
有志者事竟成
毕业后,蔡教授选择留在英国工作以获取经验。期间,她担任一位著名歌剧及芭蕾舞设计师的助理设计师,负责绘画场景及塑造模型。当时亦有很多担任绘景师的工作机会,并参与小剧场设计。多方面的实战经验使她累积了广阔的人脉,1980年代回港后她加入中英剧团,成为该团首位驻团设计师,其后於多个本地及海外机构担任舞台及服装设计师、绘景师、舞台灯光设计师;又曾在影视及广告界任艺术总监、装饰师、服装设计师、形象总监、橱窗设计师等。蔡教授丰富的成长历程,人生阅历及海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成就了如今具超卓国际视野和惊人魄力的她。
蔡教授加入演艺学院初期以教学为主,喜欢接触学生,即使面对敏感议题,也愿意亲自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沟通,不一定是我对你错,所以我历年担任院长及副校长时已经开始与学生会接触,希望担当聆听及谘询者的角色。我希望让学生知道,作为一所教育机构,学院有其考量及思量,尽管双方的观点与角度不同,我深信若以最诚恳的对话及兼收并蓄的态度,学校和学生们不但可以坦诚沟通,更可携手构建共同的目标。」
快人快语、行事果断的蔡教授,直言享受每一项挑战带来的乐趣,「就像校长这个岗位,有很多有趣的挑战,工作上未必会事事顺利,但一定有解决的方法。」多年来,她一直以「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为座右铭,听来简单,却知易行难,如何拿捏得宜?蔡教授补充道:「处事不能顾虑太多,认为有须要做的事就正心诚意,尽力去做;面对挑战,见招拆招,从中细味,寻找启迪!至此,我深信机遇源於挑战及不确定性,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作出最明智的对策吧!」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1年1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