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艺术, 看似不相干, 却存在微妙的平衡点。自2016年起担任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主席的周振基教授, 以身诠释营商与艺术的接轨, 以至共融共生。周教授既是成功的企业家, 亦是醉心粤剧的艺术爱好者,对於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自有一番独特见解:「艺术可以开阔视野, 也是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能让人以更广阔的眼界及胸襟去处理问题。」周教授近年退下商场火线, 把家族生意交由儿子周博轩打理, 自己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 带领演艺学院迈向新里程。
每谈及成功之路,周教授总是谦称自己幸运,虽然童年时家境清贫,但仍自强不息,不断求进,中学毕业后赴美国金门大学半工读完成学士及硕士学位,回港后努力工作,累积经验和资金后,创立电子科技公司,并於香港大学进修,取得经济及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长袖善舞背后,周教授是粤剧艺术爱好者,更是已故粤剧大师林家声博士的入室弟子。师父的艺术修养、人生哲学、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周教授影响深远,同时令他确立推广艺术文化发展的决心。
连结六大学科
数年前获委任为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主席,周教授形容为任重道远。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地区发展讲求经济效益,艺术发展难免被忽略,他希望以演艺学院为平台,培育更多表演艺术人才,为城市及整个地区赋予灵魂。
演艺学院有六大学科:戏曲、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音乐,和舞台及制作艺术,周教授希望加强学院之间的相互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最近多间学院正在联合制作一出纪录片,主题是关於师父林家声博士的林派艺术,周教授作为入室弟子,亦获邀参与其中,并给予意见。今次跨学科的制作不仅完整记录林派艺术的精髓,同时亦会成为戏曲学院的教材。周教授认为艺术的培育工作应全方位进行,六大学科将平衡发展。
周教授外表严肃,实质风趣幽默,在校内可与学生打成一片,毫无隔膜。「我在学生时代也做过学生会会长,因此希望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大家坦诚对话。」他寄语年轻的艺术工作者要积极追梦,时刻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藉着「四多」(多研究、多练习、多演出、多创新)去实践理想。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定下目标,朝着目标努力坚持,一定会成功。
创造优质土壤
育苗需要优质土壤,纵横商界多年的周教授善於审时度势,近年演艺学院在其领导下,不但筹得破纪录的款项,并设立学院捐赠基金,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周教授一直积极向政府表达学院的教学需求,亦致力争取更多的资助。对於去年《施政报告》提及支持学院兴建新的教学设施及学生宿舍,他表示十分欣喜,多年愿望终於成真:「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枢纽,为学生提供有利学习的环境,透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建构更多创意和社交互动,丰富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学习经验。」他早已向政府提出将演艺学院纳入配对补助金计划,与其他政府资助大学看齐,推动社会捐助大专院校文化,开拓教育经费来源。
去年疫症爆发,周教授及学院管理层关注到不少学生的家庭受到影响,建议成立「2020/21 COVID-19 演艺学生援助金」及「2020/21 演艺学院奖学金」,向疫情下面临财政困难的本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学生们渡过难关,亦积极留意学生的需要,希望尽量给予支援。
早於2017年,为了加强演艺学院与历届校董会的联系,周教授牵头成立演艺学院历届校董协会,至今举行多次聚会,席间分享演艺学院最新的发展和未来规划,让前校董们更了解学院的动向,积极给予意见及支持。
燃亮艺术火苗
上任以来,周教授为演艺学院带来多个第一次,其中之一,是举办演艺学院节(演艺节)。现已成为学院年度盛事的演艺节於2017年首办,节目结合六间学院精彩创新的表演艺术活动,包括戏曲、舞蹈、戏剧、音乐会、电影放映会、舞台设计及服装展览,部分节目开放予公众免费观赏,既让学生展示才华,亦丰富了本地的文化生活,历届演艺节每年均吸引约一万名市民参与。周教授认为:「演艺学院肩负双重使命,除了是一所培育表演艺术工作者的高等学府外,亦负起在本地及区内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我们希望进一步普及表演艺术,让广大市民与学院师生一起感受表演艺术的多元魅力。」
演艺学院成立37年,有心人播下的艺术火苗不但在香港发光发热,同时亦获得世界认同。在周教授领导下,学院的世界排名更见突出,根据2021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演艺学院於表演艺术类别连续第三年位列亚洲第一,并再度跻身全球十大。周教授认为这是学院校董会成员、校长、全体师生、校友及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
《论语·泰伯》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传承使命是毕生的坚持,周教授不失壮心:「我希望演艺学院不断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佳的成长空间,能够发挥所长。」
按此观看周教授以林派唱腔演绎《玉梨魂》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1年4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