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制定艺术标准

副校长(学术)文国端博士

2024年3月1日
制定艺术标准

作为艺术教育家和行政专才,香港演艺学院副校长(学术)文国端博士相信拟定标准的重要性,不但严以律己,亦为艺术教育订定重要方向和指标。

 

文国端博士曾担任欧洲高等教育音乐质素保证机构MusiQuE的董事会成员,其后出任主席;并身兼创意学科、表演艺术及设计质素保证机构EQ-Arts的董事会成员,曾参与多间表演艺术学院的评核工作。


现在,他正思量如何在香港发挥所长。在文国端博士眼中,演艺学院与其母校及曾工作多年的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有许多相似之处。毕竟,追求进步是所有艺术学院的共同目标。


「在学院中,我们每天都在讨论质素和标准的问题:学生们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迈向下一步学习;老师们也在揣摩怎样引导学生,提升教育水平。」

 

艺术的客观性

 

文国端博士发现衡量艺术作品的质素在「本质上很有趣」,大众对音乐、戏剧或电影的反应都建基於主观感受,当面对艺术挑战时,如何客观评价创作或表演的优劣?他说:「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挑战!」

 

「我就有话直说吧。某些科学科目如数学或地理,通常会有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我爱讨论,但在表演艺术中没有对与错,对於特定的艺术问题,只有更好或『不够好』的解决方案。」


要进行客观评估,固然可采取正式的评核方式,亦可透过文国端博士提及的「咖啡对谈」来听取同侪和同事的建议,从学院、部门及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洞悉所有答案,那就永远不会进步。」他进一步解释:「我有想法,有观点,但我没有所有答案。我愿意分享这些想法和观点,也乐意聆听你的想法和观点。对我来说,这是维持质素和不断改进的核心所在。」

 

使命的召唤

 

文国端博士年轻时便对教育产生兴趣,从未犹豫自己一直以来的职涯发展。「我从小便希望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猜想这是我存在的本质 — 我想尝试教学和教育,而我亦擅长音乐,各方面都配合得恰到好处。」


文国端博士的家乡阿沃奇是苏格兰延文礼士北部一个港口,位於莫莱湾半岛。虽然他很快便移居到格拉斯哥,但阿沃奇的数千名居民深受音乐薰陶,这种传统一直伴随着他。「我的家人没有接受过古典音乐训练,但他们会用钢琴或结他演奏民谣,或引吭高歌。」他回忆说:「我小时候已对音乐深感兴趣,小学时期学习的牧童笛是我第一件遇上的乐器,然后再接触钢琴。」


透过钢琴课堂和演奏等级考试,他意识到将来可以发展和扩阔自己的音乐才能。某段时间,他在管弦乐团中演奏巴松管,也在苏格兰保留了一台小型三角钢琴。


文国端博士精通多国语言,目前正在学习广东话。他对摄影亦感兴趣,尤其在数码时代前盛行的红外线摄影。然而,他了解自己最渴望投身的事业是音乐教育,因此在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修读相关课程。

 

理解质素与标准

 

毕业后,文国端博士走进艺术管理领域,对於艺术教育,他认为问责和基准管理是关键,「充分理解质素和标准,对於表演艺术学位课程非常重要。」


「音乐学位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但直至最近五十年,我们才正确理解音乐和其他表演艺术学位课程的教育质素。」


在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教职员邀请附近格拉斯哥大学和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并透过这些专业人士的见解发展出一套「一松一紧」的教学理念。标准应该「严格」,教育需要一个令人期望达到的门槛,而每个学科都必须符合特定标准。但实施标准的方法可以「宽松」,让个别部门和学院以适合其学科或教学法的方式来达标。

 

「我希望把这些想法带到学院。」文国端博士承认某些概念或许早以不同名称存在,「在学术指引和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严格标准,但每间学院在实施指引时,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宽松』。我很高兴看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也很乐意从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香港沉浸式体验

 

文国端博士直言,他现时仍属加入学院初期,处於「听、看、观察」的阶段,但已经对学生的质素、努力,以及同事和院长秉持的高标准留下深刻印象。「学院里已有很多好主意,我希望充分利用这些想法,而非强加其他东西。」

 

他又笑言,现正积极吸收香港文化,以及维他命D,「你在苏格兰不会看到太阳。」

 

身为狂热跑手,他计划挑战香港的行山径,但走出郊野前,先要投入各项学术和艺术活动,中乐、中乐团、中国戏曲都是他有意深入了解的学科。「如果我想的话,可以每个晚上都参加不同文化或表演活动。」事实上,他每星期都出席三、四场活动,「我必须调整一下自己的节奏。」

 

文国端博士於二零一四年首次到访香港,当时他在都柏林理工学院担任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相比爱尔兰首都,他认为香港更像格拉斯哥。

 

离开都柏林后,他回到格拉斯哥,担任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系总监。「格拉斯哥很真实,不像爱丁堡拥有美丽的建筑、城堡和纪念碑,格拉斯哥在这方面有所不及,却包涵所有文化,更像一个『居住』的地方,我在香港也有类似的感受。」

 

文国端博士去年十月履新,尽管初到贵境,却对香港产生亲切感,亦很快便适应新岗位。谈及演艺学院校长蔡敏志教授给他取的中文名字,他笑指每个汉字的含意和发音正好与自己的英文名字相对应。「感觉似是为我而设,非常感激。」就连以前在格拉斯哥教过的中国学生,都对他的中文名表示赞赏,「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建立共融学术社区

 

在学术方面,他积极探讨开发研究学位课程的潜力,促进教职员进行研究是他首要任务之一,下一步则发展以表演为基础的博士学位课程。

 

当被问及在香港最关注的议题,他直言:「我非常重视倾听学院社群中每个人的声音,并且尊重一些自觉不被社会认同的小众群体或个人。」

 

文国端博士希望看到更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多元就是力量,对我而言,这代表着鼓励更多国际学生来体验香港的生活和学习乐趣。」

 

过往有关表演艺术的教育经验告诉他,所有学科的艺术家之间,不论任何语言,任何媒介,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共通点。「从根本层面上看,我们都在说故事。若你了解一种文化的故事演绎方式,会加深你对该文化的理解,不论是俄罗斯戏剧、香港电影、意大利歌剧和西方古典音乐。说故事就是我们的本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