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在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编剧兼导演陈咏燊(左)和甄栢荣(右)重临母校,回溯怎样凭藉在学院萌芽的知识和坚毅,从校园闯进本地影视行业。
去年上映的本地电影《逆流大叔》,凭著口碑创下票房佳绩,更获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1 项提名,包括最佳电影、最住导演、最佳编剧和新晋导演。导演兼编剧陈咏燊,自2000年於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编剧工作;去年返回母校担任讲师(编剧及创意发展)。谈起此片,他没着墨太多它的成功,反而分享了一则温情点滴:本来远在美国的舅父因事未能於《逆》片上映期间回港观赏;怎料此片於香港首映前,被纽约亚洲电影节选为焦点放映作品,结果舅父成为了第一位观众,大家均感到喜出望外。
或许就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的珍重,造就了陈细腻的笔触,每每能刻划出引人入胜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关系,其他作品如《常在我心》和《地下铁》,均扣人心弦。关於创作,他说:「灵感来自生活。创作是天马行空,但不可无中生有。」
手足情,一直维系著一众电影电视学院校友。《女皇撞到正》的导演兼编剧甄栢荣(2007年毕业),纵使在陈毕业后才入读演艺学院,但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其实陈咏燊是我的第一位雇主,我毕业后便加入了他的公司当编剧。」甄忆述。师兄师姐雇用师弟妹,不仅是机缘巧合,更重要的是「共同语言」。甄的首部电影作品《救僵清道夫》,亦是与同班同学赵善恒联合执导创作;而他两部近作的制作班底大多数亦是演艺学院的校友。「制作时大家都清楚对方的要求,不用花太多时间解释,而且彼此之间有一份信任。」
这种无形的连系,除了源自校友间的情谊,二人相信是基於大家都接受过同样的专业培训。由於电影电视行业讲求合作性,故此学院除了提供达国际水平的专门培训之外,亦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四年的学位课程以实践为本,设有六个主修学科。除了自己的主修科目,学生亦须了解其他范畴和岗位,如制作管理、 编剧、导演、摄影/灯光、剪接和音响,在课程的第一年已开始涉猎。
虽说电影电视制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但两位师兄弟不约而同认为,学院的学习教他们最深刻的,是文化艺术知识的薰陶。陈诉说辅修科「人类文明」对他影响至深:「有谁想到,读电影会在演讲厅上文化课?这些艺术知识对创作相当重要。」而甄则说起「电影鉴赏」一科:「此科目培养了我鉴赏电影的眼光,透过不断学习观赏,渐渐掌握何谓一部好电影。」
除了艺术修养外,四年的校园生活更锻练出一项重要的特质:坚持,支撑著他们在电影业默默耕耘的岁月。他们忆述在学期间,经常通宵达旦完成习作;而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他们会反覆尝试,不轻言放弃。甄笑言:「要无所不用其极,尝试三百万个方法总会找到一个是成功的。」陈补充:「所谓坚持,并不是坚持己见,而是虚心聆听别人的意见,直至找到最佳方案为止,这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谈到香港电影电视未来的发展,甄认为:「将来两者未必会有清晰的区分。」他指近年网上电视串流平台的电视制作入选电影节,而微电影亦成新趋势。他勉励有志投身影视行业的年青人积极了解不同媒体:「不妨学习不同范畴的知识,接触不同平台,以装备自己。」
(原文於《演艺通讯》2019年3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